二氧化氯報道四:為什么多位老專家聯名呼吁中止修改或廢棄國標?
1、一封呼吁信引發的漣漪
一位老專家聯合多位專家和從業者聯合簽名給國家標準委員會有關負責同志的一封公開信,熱切盼望通過正當的途徑和程序,阻止國家標準GB27803-2006《穩定性二氧化氯溶液》修訂中的錯誤。信的原文如下,其中通聯方式和附件已刪掉。
國家標準委員會有關負責同志:
國家標準GB27803-2006《穩定性二氧化氯溶液》于今年開始修訂,由化工部天津化工設計研究院(現隸屬于中海油)主持。我曾受邀參與修訂起草。
該標準于十多年前制訂時就有一些遺留的問題,甚至是原則的錯誤。這些錯誤對我國二氧化氯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不良影響。此次修訂,是一個改正錯誤、撥亂反正的難得機會,理應是二氧化氯行業今后走上健康發展道路的良好契機。但是,該標準的修訂過程卻一波三折,最后竟然回歸到了錯誤的老路上,令人十分不解和擔憂。
二氧化氯,從若干重要的指標的綜合評價來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上最優秀的消毒劑,其高效、速效、廣譜和安全、無殘留、無公害的特點為世所公認,在高效殺滅幾乎所有病原微生物的同時,卻對人畜等多細胞生物的作用極為平和,可以直接用于人和動物皮膚、粘膜的消毒。央視報道,高鐵武漢站在封城后開始重新運營之前,就用了二氧化氯消毒劑對車站場地、環境、設備等進行了全面的消毒。二氧化氯為中國的防疫戰斗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我們二氧化氯行業的全體人員,對二氧化氯無比熱愛,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行業的信譽。我們熱切盼望,通過正當的途徑和程序,阻止該標準修訂中的錯誤,給我們一個科學、先進、好用的標準修訂版。為此,我將標準修訂中的一些情況另文如實匯報,附呈。敬祈
各位領導過目、賜正!
中國兵器工業衛生研究所退休人員 龍膺厚拜上
2020年12月7日 于西安
對于一個國標修改,有不同或者反對意見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本信件中有四五位人員的身份,還是引起了時態的關注。因為他們既不是企業代表,也不是專職的研究人員,都是原來從事過二氧化氯相關工作、年齡在七八十歲以上的老同志。他們不是利益攸關方,但為啥還要這樣捶胸頓足的呼吁呢?
2、二氧化氯行業標準現狀堪憂
二氧化氯是國際上公認的A1級安全消毒劑,市場十分廣闊,特別是新冠疫情進一步帶動了二氧化氯市場的快速發展。據國家工商網查詢目前國內營業范圍涉及到二氧化氯的企業約700余家(在業)。涉及到二氧化氯的行業機構、組織目前有中國二氧化氯學會、中國二氧化氯協作組兩個非官方機構。
據了解,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曾成立了全國化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二氧化氯工作組。2005年初,在哈爾濱成立了全國化工標準物質委員會二氧化氯專委會,成立的首要任務是盡快解決法規和標準滯后問題,促進二氧化氯消毒劑行業的規范化、標準化、法制化,但后期工作進展并不如預期。
二氧化氯是跨行業、跨領域的應用產品,因此很多行業和企業都有很多對應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主要集中在某一產品質量、檢測方面。這些標準分別歸屬于國家衛健委、生態環境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等機構。由于標準制定主體多,標準歸口單位及主管部門各不相同,不同標準出現技術指標或規定不盡一致,不僅造成市場應用混亂,也造成了政府部門制定標準的資源浪費和執法尺度不一。
以成分(含量)檢測方面的標準為例,目前涉及到的國家級標準分別有GB/T5750.11-2006《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消毒劑指標》、GB/T 20783-2006《穩定性二氧化氯溶液》、GB/T 5750-2006《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T 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HG3669-2000《食品添加劑穩定態二氧化氯溶液》、GB2760-2006《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26366-2006《二氧化氯消毒劑衛生標準》以及衛生部2002年《消毒技術規范》等8個標準。
這8個標準中,對ClO2含量測定的方法和要求卻各不相同。例如,HG3669-2000中測定的是“有效二氧化氯含量”,需要特定裝置,試劑用碘化鉀、硫酸、鹽酸等;GB/T20783-2006中測定的是“二氧化氯含量”,所用試劑為碘化鉀、硫酸、丙二酸等,即所謂“丙二酸碘量法”;但將“穩定性二氧化氯溶液”作為消毒劑申報國家衛健委批件時,檢測方法按卻又執行《消毒技術規范》(2002版)中的“五步碘量法”;在二氧化氯產品用于涉水批件時,各省疾控檢測中心采用的是GB/T5750.11-2006比色法。
寫到這里,大家就會明白了:同一種產品,在不同領域應用時對含量的測定卻有多種“標準”,檢測出二氧化氯的含量也肯定是多種的。至于涉及到二氧化氯發展所需要的一般性、原則性和方向性的指南類標準和規范,以及相關技術、管理、應用、服務的標準,則大量缺失。
3、國標GB27803-2006版本就存在問題,修改后問題更大了,將嚴重影響產品應用和行業發展
2020年,行業內開始了國家標準GB27803-2006版的修訂工作。但是,這次修改的內容越來越遭到業內專家的反對,甚至憤然離場,直至上書請求停止修改或者廢棄這個標準。為什么?
GB27803-2006是一個產品標準,其中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穩定性二氧化氯溶液中有效二氧化氯的含量。這就涉及到三個核心的問題:一是穩定性二氧化氯溶液和亞氯酸鈉溶液到底是不是一回事?關于這個問題,在行業已經有過很多討論,我們將在下一章中向大家介紹。
二是這個穩定性二氧化氯溶液是用什么酸活化的?由此引申出檢測產品的標的物,到底單指主劑還是主劑+活化劑?畢竟二氧化氯的活化是保證產品質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但現有標準中并沒有規定活化濃度、比例、時間和活化順序。
在活化劑的使用上,為了防止氯離子干擾,GB20783-2006中提到“穩定性二氧化氯溶液在酸性條件下釋放出具有氧化性的二氧化氯”,在方法提要的分析步驟中“加入2g碘化鉀、3ml硫配溶液,混勻”;而HG3669-2000則規定活化劑應是食品添加劑鹽酸。但在產品的實際使用中大部分,用以10:1的檸檬酸(弱酸)作為活化劑。大量試驗證明,使用檸檬酸等弱酸作活化劑一般僅能活化60%或更低的二氧化氯,即使延長活化時間也難達到100%。
尤其是GB20783-2006采用大量硫酸進行活化該亞氯酸鹽(鈉)溶液,與用戶一般采用檸檬酸等弱酸活化,在方法上也存在較大偏差。很顯然,用強酸來檢測藥劑的含量,肯定用戶要比實際使用的,高得多。
三是到底用什么試劑、如何分步檢測?原在上海文華消毒研究所從事二氧化氯開發工作多年的鮑立峰教授,一直專注二氧化氯的檢測工作。這位80多歲的老專家在微信中親自撰寫了檢測方法的修改過程:
(1)自從上世紀80年末,美國Bio-Cide國際有限公司的穩定性二氧化氯溶液引入中國以后,由于當時國內沒有二氧化氯有效含量的檢測方法,權以檢查有效氯含量的碘量法,暫且作為二氧化氯有效含量的檢測方法。本文在這里簡稱為一代檢測方法。這種方法在今天看來,就是把溶液中的二氧化氯、亞氯酸根和氯氣三種都通通作為了二氧化氯的含量。這在當時人們并沒有意識到,一是因為當時還沒有亞氯酸鈉,二是當年做標準時各單位提供的樣品中亞氯酸根和氯氣含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2)為了把有效氯的成分剔除,逐采用在檢測前先加入丙二酸,用于先行屏蔽氯的干擾,以圖得到更加正確體現二氧化氯檢測方法。于1997年由衛生部以法規形式,規定丙二酸碘量法作為二氧化氯的含量檢測方法。此法簡稱為二代。
(3)丙二酸碘量法試行一段時間后,在實際應用中發現,丙二酸碘量法檢測到的是亞氯酸根和二氧化氯的合量,把二氧化氯和亞氯酸根合量作為活化后二氧化氯應用液的二氧化氯含量,是非常為不負責任的。經過漫長時間的探索,同時在借鑒美國五步碘量法的基礎上,經歷了幾個版本,逐步形成當今較為認可的理想的五步碘量法,既把亞氯酸根也排除掉。簡稱為第三代檢測法。從一代到三代,前后整整花費了三十年的時間,實屬不易。
然而,在本次修改過程中卻把大家較為認可的五步碘量法莫名其妙地改回到30年前的一步碘量法上去。這是為什么呀!是這些人真的不懂?還是為了應個別利益者的需求而故意為之?